口腔组织病理学教研室

教研室设置 2008-08-08
口腔病理教研室简介
 
一、教研室沿革及简介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教研室创建于1947年,历任主任为郑麟蕃教授、吴奇光教授、于世凤教授。建室初始即开设本科生口腔专业基础课《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全国最早讲授这门课程的单位之一。1959年开始招收口腔病理研究生,1979年以来为口腔专业研究生开设了学术水平较高的口腔病理学课程。我室也为国内的口腔医学专业培养了多名口腔病理专业的教师。早期国内几所知名医学院校的口腔病理教研室的主任均在我室学习过。长期以来,口腔病理教研室在教学和学术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从中华医学会成立口腔病理病理学组及其后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以来,我室一直是组长及主任委员单位。建国以来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共出版6版,主编均为我室的教授,并且每一版教材均有我室多名教授参与编写。
 
二、人员组成
教研室主任:高岩教授。
共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教职员工中有博士学位者4人,其中留学归国博士1人。另外,本室已退休的口腔病理学知名专家于世凤教授、孙开华教授每年仍参与本科生、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全部任课教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此外,教研室还有专职的教学辅助人员1名、有经验的制作教学切片的技术员3人。中年以上教师均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系统地讲授过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全部内容,并多次指导过本科生的口腔组织病理学实习,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均经过院内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培训,并有多人在讲课比赛中获得奖励。
 
三、承担的教学任务
目前主要承担北京大学口腔医学专业8年制学硕博连读生、5年制本科生、3年制口腔技工大专生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每两年为口腔专业研究生开设60学时的口腔病理学课程一次。高年级的本科生还可选修《口腔组织病理学》提高课。
具体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包括理论授课、观察切片、病例讨论、观看教学录像片及图谱、模型等。本科生在35学时的实验课中要观察80张切片,在国内属数量最多、最系统全面的。
 
 四、教材、讲义编写
主编1-6版全国统编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北京大学长学制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此外我室还自编了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实习指导,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医学实验教程》中的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程部分。以上教材被国内多数有口腔医学专业的院校所采用,在国内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本室还制做了高质量的牙及颌骨的软硬组织联合切片用于教学,制作了数量可观的教学图谱、幻灯片、教学挂图、口腔颌面部和牙齿发育模型,积累了大量的病例及图片资料,在教学中发挥了不开替代的作用。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我室编制了网络教学课件《口腔组织病理学教程》和多媒体电子教案,在国内多所知名口腔医学院校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使用,效果和反映良好。另外,完成了卫生部主持的项目-录像片“牙的发育”的制作。目前口腔组织病理学全套切片、幻灯片及牙齿发育教学录像片己向全国公开发行。
 
五、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项目
多年来,教研室重视教学改革工作。积极参加院内教学改革,先后主持了3项口腔医学院的教改项目,参加了院内3项教改项目。其中的主要项目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口腔组织病理学教程》的制作、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示教方法的改革。
 
六、历年教学成果奖情况
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口腔组织病理学教程》2003年获口腔医院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比赛第一名。
2005年高岩教授主持的“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获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品课程、北京大学精品课程。
于世凤教授主编的《口腔组织病理学》(第5版)获得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三等奖(2005)。
 
七、本教研室教授的情况:
   1.于世凤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任教研室主任。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破骨细胞培养、骨吸收机制的研究。2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多次获卫生部、教育部科技成果奖。曾获得1999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高露洁”口腔医学教育奖二等奖、2004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奖、2002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2005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奖。主编的《口腔组织病理学》(第5版)获得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三等奖。
2.高岩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在国内率先制作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口腔组织病理学教程》。主持的“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于2005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品课程、北京大学精品课程。曾获得1997及2006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2003年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主要从事口腔癌、癌前病变的研究工作。
3.李铁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在英国获博士学位,在日本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回国。主要从事牙源性囊肿和肿瘤的研究工作。曾获得1999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