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
牙周科胡文杰教授课题组 针对重度牙周病变磨牙拔除后牙槽窝改建的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胡文杰教授课题组针对重度牙周病变磨牙拔除后牙槽窝自然愈合的临床研究取得新突破,相关研究工作发表于口腔种植学权威期刊《临床口腔种植学研究杂志》(Clinical Oral Implant Research),其关键研究照片被选为2019年4月杂志封面。该研究是国内外首次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拔除后牙槽窝自然愈合的牙槽骨变化进行三维评价,提示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磨牙拔除后,牙槽突改建过程的进行方式和改建程度,与牙周健康的牙槽窝有所不同,本研究为预测分析因患有重度牙周病变而拔除牙齿后牙槽骨的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拔牙后的临床干预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牙周病作为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严重影响口腔健康。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牙周病健康率不足10%,牙周病是成人牙齿丧失的首要原因。近年来,种植牙技术因咀嚼功能良好、舒适感好,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国际口腔医学界当前的共识是,要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和种植牙长期成功,其先决条件是保存和重建缺牙区的牙槽嵴及牙龈解剖形态。作为牙列中行使主要咀嚼功能的磨牙,是牙周炎的好发牙位,涉及重度牙周破坏的磨牙拔除后,牙槽嵴软硬组织严重缺损是后续种植治疗面临的挑战,因此如何在拔牙时保留和重建牙槽嵴软硬组织既是临床难点,又是创造种植治疗实施并维持长期健康必须解决的问题。
胡文杰教授课题组近10年来正是基于中国牙周病患病的国情特点和临床迫切需要,围绕重度牙周破坏而无法保留的磨牙的临床处置决策和功能重建策略,探索出通过微创拔牙、彻底清创,同期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实现保存或增量软硬组织的方法,创造了磨牙缺失后未来种植治疗实施条件及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和发挥功能的基础,并以循证医学方法展开了临床和相关基础问题的系列研究。基于这些系列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胡文杰教授课题组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拔牙位点保存手术规范及流程,取得可喜成绩,为因患有重度牙周病变磨牙拔除后希望种植治疗的大量患者带来了福音。
该论文由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2018届博士研究生赵丽萍作为第一作者,胡文杰教授作为通讯作者。此项研究得到了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首都卫生行业科研发展基金等项目的支持。迄今为止,该系列临床研究取得突出进展,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先后发表多篇中英文文章。其中另一篇文章2018年发表于口腔种植权威期刊《临床种植牙科学及相关研究》(Clinical Implant Dentistry and Related Research, 2018)。同时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第一期的一篇中文文章,2018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简称F5000)。
当前,胡文杰教授课题组正在持续地追踪观察位点保存后种植修复长期临床效果及边缘骨水平变化的临床和相关生物学特点,并对涉及重度牙周炎患牙拔除后临床处置效果的组织学和影像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客观评价和不断改善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拔牙位点保存后种植修复效果提供更多的临床和生物学证据,给牙周病患者的种植治疗提供中国经验,也将是北大医学为国际口腔种植界所作的一份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