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
郭玉兴
郭玉兴,男,1984年2月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祖籍唐山丰润。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口腔颌面外科毕业后教育工作秘书。本科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08年考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并于2013年获北京大学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型博士学位。曾获国家博士研究生奖学金(2013年)、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2013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2013年),中华口腔医学会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希望奖”二等奖(2018年),北京口腔医学论坛口腔颌面外科病例汇报比赛一等奖(2018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3/10,2019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先进工作者”(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优秀报告奖(2020年),并先后入选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梯队(2014年)、第一梯队(2019)科研人才培养项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院校科研项目4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6篇(总IF>40),参编/译专著5部。担任学术团队和任职: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分会委员及副秘书长,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头颈部黑色素瘤专委会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形塑与综合技术转化分会理事,北京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和《Cell proliferation》杂志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技术在颅底-颞下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药物相关颌骨骨坏死的临床治疗与机制研究;骨-免疫调控对骨骼(颅骨)稳态及骨创伤的影响;口腔癌干细胞的免疫微环境调控机制。业务专长包括各种药物性/放射性颌骨骨坏死的诊治,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治与组织缺损修复重建,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导航辅助穿刺活检技术”等技术用于颅面(底)深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率先开展“药物相关颌骨骨坏死潜在风险患者的拔牙术式改良”、“自体荧光技术引导坏死颌骨切除”、“游离皮瓣修复技术在药物相关颌骨坏死组织缺损中的应用”等技术,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先后参加《导航引导下颅底肿瘤穿刺活检技术流程及操作的专家共识》(2019)、《骨改良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2021)两项专家共识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