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学科介绍
一、 口腔正畸科沿革及简介
北京大学口腔正畸科由我国著名口腔医学家毛燮均教授于1949年开创,1977年经卫生部批准正式成立口腔正畸科,历任科主任有黄金芳教授、傅民魁教授、许天民教授。口腔正畸科由门诊、教研室、研究室构成,其中研究室目前拥有5个实验室,分别是:功能实验室,颅面生长发育中心,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颅颌面三维虚拟现实实验室,口腔正畸基础实验室等。全科至今已发表SCI收录论文36篇,近十年来在国内外杂志上已发表论文近400篇,主编专著18本;主译论著2本;获得92项科研基金,资助金额达1143.5万元;获得国家级专利6项。并已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奖、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北京市的各种科技奖共23项,另在国际会议及组织中获三项国际奖。多次主办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并于1991及1997年组织二次北京国际口腔正畸学术会议,2005年在北京组织了第五届亚洲太平洋地区正畸年会。
二、国内著名教授
傅民魁
男,1937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市,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留校任教,1961年-1965年攻读北京医学院口腔正畸研究生,1981年-1983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公派进修学者赴美国西北大学牙医学院正畸学系访问,获美国口腔正畸专科医师证书。
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口腔正畸教研室主任,口腔医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口腔学会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主任,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牙科)、香港医学专科委员会荣誉院士(牙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口腔医学委员会负责人。现任北京大学口腔正畸博士导师、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主编、《口腔正畸学》杂志主编、《中国口腔医学年鉴》,《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数种专业期刊的编委,
在口腔正畸学科研中做了大量工作,有深厚造诣。在国内研究、推广应用口腔正畸学中的X线头影测量诊断技术,引进研究高效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并开发国内产品,使之在国内大量推广应用。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9篇,主编和副主编的著作:《颞下颌关节病》、《口腔正畸方丝弓细丝弓矫正技术》、《口腔X线头影测量》、《实用口腔学》、《正颌外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正畸专科教程》。曾先后获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教委科技奖4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4项等。经他的积极开拓,开创了口腔正畸的国外交流联络,确立了今天与国外学术界广泛交流的局面。
林久祥
男,1945年12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留校任教。1978年从师毛燮均、黄金芳教授攻读研究生,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6年于北京医科大学获中美联合培养的医学博士学位。1986年留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口腔医学院两年,1993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阿德来德(Adelaide)大学高访。
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务副书记、口腔正畸研究室副主任、中华口腔正畸学会主任委员。现任北京大学口腔正畸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口腔正畸学会前任主任委员,口腔正畸专科医师认证委员会主任委员,口腔颅面生长发育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新泻大学口腔医学院客座教授,全国高等医学会行政管理分会副理事长,《口腔正畸学》副主编等。此外,兼任美国Case大学口腔医学院客座教授,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口腔医学系名誉系主任及客座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等。
在学科建设上,牵头创建了我国正畸界唯一的口腔颅面发育研究中心;在口腔正畸临床非手术治疗骨性牙颌畸形疑难病例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研发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传动直丝弓矫正器及技术,并被卫生部列为十年百项推广技术之一;首次提出了颈椎骨骨龄定量分期法。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口腔正畸3种SCI收录的杂志发表论著,取得了我国大陆正畸界历史性零的突破。是我国正畸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1991年成为我国正畸界唯一获得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8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100余篇论文,是我国正畸界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项,国家专利16项,出版著作10余本,其中主编4本。作为负责人承担过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卫生部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培养出近30名博士。
曾祥龙
男,1945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1983年获北京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1987年赴美国紐约大学牙医学院和密西根大学任访问学者和访问副研究员,1996年赴瑞典卡洛林斯喀皇家牙医学院正畸科为客座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顾问,《口腔正畸学》杂志常务副主编,《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中国口腔医学年鉴》等五种口腔专业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地区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外国医师在京行医资格考试考官,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口腔正畸专业考试考官。
研究方向为正畸矫治器与矫治技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颅面与牙齿人类学。主持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3项、卫生部科学基金2项。先后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和多项国家专利。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90余篇;主编3本专著,主译1本,参与7部著作编写。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4名。
三 现阶段学科带头人:许天民教授
男,1963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86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口腔系;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口腔正畸博士学位; 1994~1996年赴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牙科学院正畸科做博士后,在美国著名正畸临床研究专家Sheldon Baumrind教授和Robert Boyd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正畸临床科研工作。现任北京大学口腔正畸科主任、全国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太正畸协会(APOS)执行委员会执委、北大口腔颅面生长发育中心常务副主任、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牙科学院兼职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北京市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外国医师考试口腔正畸专业考官、北京海淀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美国正畸学杂志(AJODO)、欧洲《Orthodontics and Craniofacial Research》、韩国《Kore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中国《口腔正畸学杂志》、《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北京口腔医学》编委;国际牙医师学院(ICD)院士、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欧洲正畸学会(EOS)及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有口腔正畸学诊断及现代矫治技术、正畸治疗主客观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二维及三维数字影像技术在口腔正畸学的应用、口腔正畸生物力学、面部美学评价研究等。目前已培养及指导硕士或博士研究生30多人;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参编论著7本;负责过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1项卫生部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1项卫生部科研基金、1项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项目、1项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及1项美国加州大学STAA基金;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教育部科技成果证书等。
四 各级研究人员构成
正高职称:
傅民魁,林久祥,曾祥龙,许天民,周彦恒,李巍然,贾绮林,高雪梅,晋长伟,胡炜
副高职称:
魏松,王巍,谷岩,聂琼,姜若萍,李小彤,邹冰爽,张晓芸,贾培增,刘妍,刘怡,江久汇,寻春雷
中级职称:
耿富琴,张静,施捷,周彦秋,梁炜,孙燕楠,丁鹏,韩冰
初级职称:
宫煦
五 实验室简介
1、口腔正畸功能实验室
口腔正畸功能实验室由傅民魁教授开创,是我科最早成立的实验室之一,是最早在全国开展错河畸形及正畸功能方面研究的单位,现任负责人是李巍然教授。
实验室建立以来,研究开发了多种余功能研究相关的实验仪器,并引进多种国外先进功能检查仪。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口腔吞咽功能,正颌手术前后的发音,颌面肌肌电研究,下颌运动轨迹,髁突运动,咬合平衡等多方面。对口颌系统的肌压力、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电及下颌运动轨迹、口腔吞咽功能、河接触点、上气道,以及语音等也进行了较详尽的研究。培养了大批博士研究生,发表了近百篇科研论文。
口腔正畸功能实验室自建成以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级、局级研究课题。进行了多项口颌系统功能方面的系列研究,其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正畸治疗”、“前牙舌倾型深覆畸形的综合研究”、“正常河与错河畸形的多因素分析研究”、 “下颌运动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唇腭裂术后反河患者的正畸治疗及其与口颌系统功能的关系 ”、“错河畸形与口颌功能”等分别于1987年、1989年、1990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1年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局级科技奖励4项。
2、口腔颅面生长发育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颅面生长发育研究中心由林久祥教授牵头、许天民教授和张兴中副教授协助创建于1996年,是国内口腔医学界唯一的颅面生长发育研究中心,现任主任是林久祥教授。十余年来研究中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果。
1.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正常连续10年的、比较完整的口腔颅面生长发育混合纵向资料库,包括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正位定位片、手腕骨片、曲面断层片、正侧面像及牙硬石膏模型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培养了8位博士研究生。
3.获得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1项北京市科委等基金的支持。
4.在国内外发表了20余篇与颅面生长发育有关的论著。
5.部分研究成果写入了2本口腔正畸学专著中。
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建立了颈椎骨骨龄定量分期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其论著将在SCI收录的美国正畸杂志(AJO-DO)上发表。
7.对自然头位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收录的美国Angle 正畸杂志(AO)。
8.进行了牙齿三维生长发育方面的初步研究。
9.与美国有关实验室建立了初步的联系,进行了积极的学术交流。
3、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成立于2002年,中心主任为曾祥龙教授。
该中心为国内口腔学科在该领域中实力最强的中心,中心由口腔正畸科、正颌外科和口腔放射科人员联合组成,为全国多个口腔学科睡眠中心培养了主要负责人,是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所在单位。在新病房大楼里拥有配备多导睡眠监测仪的睡眠实验室。在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下,开展了:对鼾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的流行病学调查,睡眠呼吸暂停的形态学病因分析,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种族特点研究,无鼾人群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多年龄段数据库及形态学增龄变化,疗效良好的多种矫治器临床治疗,矫治器治疗的长期追踪研究,单颌、双颌手术以及骨牵引治疗,矫治器及正颌手术治疗机制的研究,鼾声特点的研究,肌电研究,下颌滴定式前伸时上气道变化特点的研究,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的研究。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文献62篇中,英文8篇被SCI收录5篇。先后培养8名博士1名硕士,其中4人毕业后得到海外深造机会。
4、颅颌面三维虚拟现实实验室
颅颌面三维虚拟现实实验室由许天民教授创建并负责,课题组有6名在职研究人员,均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中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人,以及常年5名左右研究生参与。
课题组长期从事颅面医学影像三维数字化成像方法、建模精度、建模效率、不同数据源三维数字影像的融合精度、临床可信度、数字化医学影像的二维及三维空间位置测量、虚拟牙颌矫正的智能计算机系统、三维牙齿移动对面部软组织三维形态变化的影响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在该课题方向上已受到2项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美国加州大学STAA基金会等的支持。目前本课题组已具有三维面部照相系统、三维模型激光扫描系统、医学CT专业显示器、CT影像三维处理软件(Mimics)、以及三维逆向工程软件Rapidform等,基本具备了从事此类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同时,该课题组与美国太平洋大学颅面研究实验室、北京大学听觉与视觉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工程学院等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
5、口腔正畸基础实验室
口腔正畸基础实验室现任主任为周彦恒教授。组成人员3名,其中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人,均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验,已培养博士研究生9人。
实验室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结合动物实验、器官培养、细胞培养等实验方法,依托我院外科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生化实验室,主要开展2个方向的基础研究工作:1. 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槽骨改建;2. 腭、舌等颅面组织器官在发生、发育过程中相关因子的表达、功能及相互作用。
目前,实验室已经建立了牙周膜细胞、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下颌弓、鄂板、胚胎舌等培养体系,发表文章近50篇,其中SCI论文5篇。
六 人才培养情况
口腔正畸科是全国最早的口腔医学的临床博士点。自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已培养硕士67人,博士82人。1997年、2002年已有两名博士生分获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正畸科的“临床口腔医学研究生的规范化培养和质量监控”1997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北京医科大学教育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