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OA系统 邮箱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北大口腔孙玉春课题组在口腔软组织再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浏览次数:
字号:
+-14


近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孙玉春教授团队在口腔软组织再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国际权威期刊《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题为《多孔抗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支架引导口腔软组织再生》(Porous polyhydroxyalkanoates (PHA) scaffolds with antibacterial property for oral soft tissue regener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第四代PHA材料—P34HB3-羟基丁酸和4-羟基丁酸共聚物),开发了一种多孔抗菌支架,该口内软组织修复支架具有不对称仿生结构,具有促细胞增殖、抗菌、消炎能力,并将其应用到在健康和感染条件下的口内软组织缺损修复过程中,与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胶原膜相比,均显示出较好的抗菌和修复效果,可作为口腔软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潜在高效治疗材料。

 

1_副本.png

 基于P34HB的不对称多孔抗菌支架的制备及应用。

 

牙龈组织是口腔第一道保护屏障,有利于防止病原体和刺激物穿透组织屏障到达底层骨从而引起炎症和骨吸收。角化龈或附着龈等软组织修复再生对出现一系列病理状况如牙龈退缩、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的患者至关重要。胶原蛋白类材料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商业支架。然而,它们在大规模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并发症,如感染、免疫原性炎症、修复速度慢等。其次,口腔环境中的细菌失衡可能引起如牙龈炎、牙周炎、种植体周围炎等疾病发生,尤其是在软组织缺损时或植入牙龈移植物后。因此,具有抗菌性能的支架将有效减少伤口感染的机会,并最终提高后续手术的成功率。基于此,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类基于P34HB的具有不对称多孔结构的口内软组织修复支架,该支架具有明显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并成功地将氧化锌纳米颗粒(ZnO NPs)纳入支架中释放活性氧以抑制细菌生长。由于其独特的相互连接的多孔结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抗炎活性,对感染性口腔软组织缺损具有显著的修复再生作用,表现出较大的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和价值,进一步推动了微生物聚合物尤其是PHA材料在口腔修复领域内的应用发展。

北大口腔孙玉春课题组博士陈凡凡和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刘心怡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我院数字化中心孙玉春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化工系陈国强教授、张旭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首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清华-INDITEX持续发展基金的资助。

 

孙玉春教授简介

2.jpg

孙玉春,男,44岁。北京大学口腔修复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口腔医学数字化中心副主任。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口腔专委会理事长、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口腔智能技术和装备平台”负责人、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数字化制造平台牵头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首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研究方向:口腔精准仿生修复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与转化。从事相关研究20年,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项,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40项,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53篇,部分科研成果已编入《口腔修复学》等3本教材,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成果一等奖(7/10)。第一排名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一届医学科技创新大赛医研组金奖、第一届中日韩口腔修复学年会最佳学术报告奖等科技奖励13项,牵头起草并发布国家/行业标准2项。历任中华口腔医学会计算机专委会常委、修复专委会委员、北京口腔医学会材料专委会常委、《口腔颌面缺损修复学杂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学部、工程与材料学部项目评议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Polymers》《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等领域代表性杂志特邀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