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我国著名口腔病理学专家刘鼎新教授逝世
24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病理学专家、我国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研究室刘鼎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7月14日0时1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0岁。
刘鼎新教授生于1925年,天津人。1944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系并留校工作。1953年和1956年分别任口腔系首任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同时任口腔系秘书,兼管教学、科研工作。解放初期,口腔医学在医、教、研等各方面均较薄弱,面对创业困难,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广泛搜集整理资料,大量阅读书籍、文献,参与教学大纲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工作,为科室积累了珍贵的口腔病理学教学、科研资料,也为整个口腔医学院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与郑麟蕃教授、吴奇光教授等老一辈口腔病理工作者的努力下,口腔病理室历经风雨不断成长壮大。1958年10月至1960年9月刘鼎新教授赴莫斯科口腔医院基础部同位素室进修放射线同位素示踪技术,并任留学生第五支部书记。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医学院口腔病理研究室及生物物理和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采用核医学中放射自显影方法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他在国内率先开展此项研究,涉及领域广泛,所创立和应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在口腔病理研究室工作期间,他主持开展了氟化物防龋的实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数据。刘鼎新教授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他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把科研工作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坚持用科研工作的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指导临床实践。1972年任北京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主任。1980年任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研究所副所长。80年代,被国家卫生部聘为原子医学与放射医学专题委员会委员、核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1980年至1993年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会第1、2、3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先后担任中华医学杂志第1、2、3届编委;1986年任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86年至1992年任神经解剖学杂志编委。80年代以来共获各种奖励11项,其中卫生部甲级成果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3等奖1项,国家体委3等奖1项,吉林省学术进步3等奖1项,河北省教委成果奖1项,优秀论文奖2项,北京医科大学科研成果奖1项。刘鼎新教授一贯重视教书育人,强调教学相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讲课深入浅出,简洁易懂,受到学生好评。1983年他开设研究生选修课“放射自显影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自编《放射自显影技术》、《放射性核素示踪概论》等讲义。1976年至1988年在校内外举办10余期“放射自显影学习班”。主编、参编著作9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指导口腔专业研究生5人,基础医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研究生9人,并协助校内外研究生28人完成课题实验工作。
刘鼎新教授为人诚实正直,光明磊落,不计个人名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乐观坚强,处处为他人着想。在他近年来患病期间,还经常关心科室和医院的发展,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他热情友善、平易近人,深受同行们的爱戴。他为我国口腔病理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我国口腔病理学及口腔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刘鼎新教授的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党员、好同志,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尊敬和热爱的师长。他的逝世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及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2015年7月18日清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全体院领导,刘鼎新教授的生前好友、同事及学生,医院部分职工与亲属一同参加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殡仪馆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