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OA系统 邮箱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教学 >>学科建设 >>教研室设置 >> 正文

教育教学

教研室设置

口腔修复学教研室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学教研室介绍
 

口腔修复学教研室是在口腔修复科基础上建立的,是北京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为全国各地的口腔修复患者尤其疑难病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之外,还承担了口腔修复学及口腔修复工艺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等任务。每年在科室接受学习和深造的八年制本博连读生、口腔医学技术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达100余名以上,承担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有口腔修复学、牙体解剖和口腔生理学、he学、口腔生物力学、口腔修复工艺学、口腔数字医学、口腔美学等,为我国口腔修复学、口腔修复工艺学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口腔修复患者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年来,科室始终坚持国家战略,始终把患者和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注意公益性事业的开展。科室在注重自身建设国际、国内先进的学科和专科的同时,还始终注意帮扶和共同发展的责任,努力将先进知识、技术向中西部地区辐射传播,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师资和临床骨干。科室十分注重科研创新,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基金多项,为口腔修复学科的发展和口腔修复疾病的攻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口腔修复学教研室(口腔修复科)的发展历史上,云集了钟之琦教授(牙医学系副系主任、首任口腔医院院长、教研室副主任)、毛燮均教授(首任牙医学系、首任口腔医学系系主任、口腔矫形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口腔科杂志总编辑)、朱希涛教授(原口腔医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一、二、三届主任委员并兼任口腔修复学组组长、中华口腔科杂志总编辑、教研室主任)、王洁泉教授(科主任)等全国口腔医学泰斗,他们是科室、医院乃至全国口腔医学专业的奠基人之一。此外, 科室还集中了许多老一辈的全国著名教授,如王毓英教授、孙廉教授、李国珍教授、宋世卿教授、高懃教授、周书敏教授、侯玉茹教授、徐恒昌教授等,他们为口腔修复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口腔修复学教研室(口腔修复科)的简史

194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设立齿科诊疗室,地址位于在西单背阴胡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内。此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前身。

1943年,在齿科诊疗室的基础上成立了齿学系。当时的齿科诊疗室分口腔外科和保存补缀科两科,补缀为镶牙方面的工作,因此,保存补缀科即为现在修复科的前身

1945年,北京大学医学院齿学系改名为牙医学系,毛爕均任系主任,钟之琦为教授。现在的口腔修复专业的内容当时分在两个科中――义齿科和牙体外科。

1954年,牙体外科的固定修复部分与义齿科及现在正畸学科的内容统一组合为口腔矫形科,包括义齿学、冠桥学、正畸学和颌面缺损修复等几部分。口腔矫形科的教学组织定名为口腔矫形科教学研究组(简称口矫教研组),毛爕均为教研组主任,朱希涛为副主任。

从解放前的科室创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在诸多前辈专家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口腔修复学专业在艰难中曲折前进,终于奠定了北医口腔修复学的学科基础,建立了口腔矫形学教研室,编著了我国口腔修复学专业的最初教材《牙科材料学》、《冠桥学》等,并建立了门诊医疗有据可寻的诊疗常规,同时还逐步开始口腔咀嚼生理和生物力学方面的科研工作。

1962年,毛燮均与朱希涛共同主编了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教材《口腔矫形学》。

1977年,口腔医学系开始恢复招收本科生。

1978年,成为首批口腔医学硕士学位授予学科,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8年,正畸专业从矫形科分离,成为正畸科,口腔矫形科由此成为完全的口腔修复专业学科的科室,朱希涛任科主任。

1978年,咀嚼生理研究室在原矫形科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 王毓英为负责人。现更名为临床口腔生理研究室,负责人为谢秋菲。20122月,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多学科合作的口颌功能诊疗研究中心

1978年,在原口腔矫形科材料研究的基础上,成立口腔材料研究室,徐恒昌任研究室主任。后发展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大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SFDA所属10个国家级医疗器械检验中心之一)。

1979年,原口腔矫形科教研组于1979年出版了《实用口腔矫形学》一书

1983年,口腔矫形科内设立固定修复诊室。

1983年,朱希涛在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第一个光测弹性力学实验室(简称光弹实验室,后改名为口腔生物力学实验室),并组建了口腔修复生物力学课题组,进行该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1985年,在朱希涛的领导以及周书敏的协助下正式建立了光弹实验室,在全国首先正式开展口腔修复生物力学的研究工作。

1984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朱希涛为博士生导师。

1984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在海淀区魏公村新址建院,进一步扩大规模。口腔修复学科进入了全面、稳定的发展时期。

1984年,孙廉编著的《全口义齿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85年,朱希涛主编卫生部全国统编教材《口腔修复学》第二版。

1985年,口腔矫形科分为固定矫形科活动矫形科,负责人分别为宋世卿和李国珍。

1985年,王毓英教授主编我国第一本《he学》教程。

1987年,我国首名口腔修复学博士(冯海兰)毕业。

1988年,我国第一批口腔修复学临床技能型博士生毕业。

1990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口腔医学),科室已培养毕业数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1994年,活动矫形科和固定矫形科合并称为口腔修复科,冯海兰接任口腔修复科主任至20107月。

2001年,作为重要的参加科室,《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为第一完成人)。

2002年,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口腔临床医学)。

2002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关文件在目录外自主设置口腔修复学二级学科培养口腔修复学人才。

2005 8月,冯海兰和徐军主编的北京大学8年长学制口腔医学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口腔修复学》出版;谢秋菲主编的北京大学8年长学制口腔医学教材《牙体解剖与口腔生理学》出版;201212月上述教材第二版出版。历年来,口腔修复科编著、编译的教材、专著数十本,为我国口腔修复学的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各一项。

20069月,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北大深圳医院口腔科承办的第五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在深圳胜利召开,冯海兰就任第三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7年,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口腔基础医学与口腔临床医学)

2008 6月,全国唯一首批试点的40名口腔修复专业专科医师产生。

2008 6月,口腔修复科搬入新的医疗楼2层,并作为2008年奥运定点医院科室承担奥运会运动员的接诊工作。

2009年,冯海兰和徐军主编的北京大学长学制教材《口腔修复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20097月,培养的全国首批口腔医学八年制学博连读生(口腔修复学二级学科培养)毕业。

2009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两项。

20107月,科室行政换届,周永胜任常务副主任主持科室工作谭建国、张磊为副主任,佟岱为副主任兼义齿加工中心主任。

20119月,以优异成绩获批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1112月,成功主办首届“北京大学口腔修复学论坛”。这是一届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与会代表达750人,并为中西部参会人员提供资助参会,充分体现了其社会公益性。以后每年主办具有特色的北京大学口腔修复学论坛。

2011年,冯海兰的课题组“牙齿发育异常的病因机制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励三等奖。

2012年,获得北京大学教育教学(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

20129月及10月,成功主办 “北京大学口腔修复学论坛”暨庆祝北医百年寿诞、口腔医学院70年华诞。

201212月,口腔修复科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联合主办Young Prosthodontic Educators Workshop,来自中国、韩国、印度的亚洲青年修复学教师共同参加了此次培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10月,再次与IJPFOR联合主办YPE workshop

201310月,修复科及口颌功能诊疗研究中心联合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与he学专委会he学组、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编委会举办CORE China 2013口腔功能修复重建的未来挑战研讨会暨北京大学he学论坛。

2013年,开始招收口腔医学工艺本科生。201412月,由周永胜、佟岱主编的《口腔修复工艺学》出版,该教材将用于本科教学。

2015年,周永胜课题组“口腔骨丢失与骨再生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

20157月,科室行政换届,周永胜任主任张磊、潘韶霞、刘云松为副主任,佟岱为副主任兼义齿加工中心主任。

二、口腔修复学教研室(口腔修复科)的现况

口腔修复学教研室目前有在职人员近80名,其中医师41名、护师36名、教辅人员2名。每年在读研究生近50余名。在医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医师占80.5%,赴欧、美、日留学进修一年以上的医师占54%。口腔修复学教研室的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教研室的医师中有多人就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业委员会、口腔颌面修复学专委会、口腔美学专委会、口腔医学计算机专委会、口腔修复工艺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等职务。另有多名医师在国际、亚洲、全国性和北京市学术组织中承担委员及以上职务。有多名医师担任国际、国内学术杂志编委;有多名医师任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主编或副主编;有数名医师担任北京市及以上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大医学部优秀人才多名。历年来,先后有10人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等省市级奖励或称号。口腔修复科还有多名医师承担国家医学考试命题委员、副主任委员职务。

口腔修复学教研室下设口腔解剖生理学与he学教学组、固定修复教学组、可摘局部义齿教学组(含颌面缺损修复教学小组)、全口义齿教学组、种植修复项目组、口腔修复工艺学教学组、口腔修复护理教学组等七个教学组(含项目组)。教研室现承担各级八年制本博连读生(每年40-60名)、海外班6年制本科生班、口腔医学技术本科班的《口腔医学导论》、《牙体解剖学》、《口腔生理学》、《口腔修复学》、《口腔修复工艺学》、《口腔美学》等课程的授课及实习工作,承担的教学时数占全院本科教学时数的1/5以上;口腔修复学教研室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口腔修复学》高级课程、《颌面缺损修复学》、《he学》、《口腔生物力学》、《数字口腔医学》、《口腔美学》等;教研室每年招收15名左右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并举办多项具有特色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为我国口腔修复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口腔修复学教研室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早授权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除了朱希涛、王毓英、徐恒昌、李国珍、徐军等博士生导师之外,目前在职的博士生导师有8名(冯海兰、王新知、谢秋菲、吕培军、姜婷、谭建国、周永胜、邓旭亮);每年新招收硕士生、博士生、二级学科培养的八年制本博连读生20余名。每年在读的研究生有50余名。科室现拥有临床口腔生理研究室(口颌功能诊疗研究中心)、口腔生物力学实验室、口腔骨再生及细胞治疗三个科研平台,牵头与其他科室共建先天性牙齿发育异常研究中心,科室实验设备精良,具有开展多种高水平研究的实验条件。

口腔修复科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口腔修复科室之一。科室采用的设备、仪器、材料以及各项治疗方法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是中国口腔修复对外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科室各亚专业设置全面,固定修复、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全口义齿、颌面缺损修复、牙周病矫形治疗、颞下颌关节病修复治疗、种植修复等综合全面发展。各种全瓷美学修复、微创修复、贵金属烤瓷、纯钛义齿、精密附着体、磁性附着体、改良he型全口义齿、数字化修复(CAD/CAM)等均在我科率先开展,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随着种植修复理念逐步为广大患者认可,口腔修复科将更加突出以美学和咬合功能修复为特色的种植修复技术为广大患者服务。口腔修复科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竭诚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为患者恢复自信的笑容和口腔健康。

三、口腔修复学教研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口腔修复科重大研究方向均受到国家级、省部级、校院级科研基金资助,获得了一批优秀的成果和重要进展,形成了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方向。它们包括:

1.先天无牙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华夏医学科技奖)

2.口腔骨再生及骨组织工程(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3.牙科材料(包括牙本质粘接剂、陶瓷材料等)的研究

4.生物材料及界面研究

5.数字化口腔修复学研究

6.口腔生理、he学、口颌面痛研究

7.口腔美学研究

8.口腔种植相关研究

9.其他多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咨询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

一、科室基本情况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第三门诊部修复科是一个以口腔修复为工作重点同时具有口腔综合诊疗能力的科室,除了对牙体缺损、牙列缺损以及牙列缺失的患者提供相应的诊疗方案和治疗措施之外,对于口腔常见的牙体牙髓、牙周、外科等疾病均可制定完善全面的治疗计划并与门诊其它科室联合完成相关治疗,最大程度方便患者。科室医生均接受过系统的口腔修复专业培养,能为患者提供专业的修复诊疗建议和措施。三门诊修复科采用的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均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多种全瓷修复材料、数字化修复技术(CAD/CAM…

姓名:周永胜 知名专家 详细

专长:

1.口腔美学修复;2. 数字化修复;3.种植修复;4.颌面缺损修复。

出诊: 星期四 上午

简介: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党委书记,口腔修复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副主任,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口腔修复专科联盟主任。入选长…